ISBN/价格: | CNY20.00(估)缴送 |
---|---|
作品语种: | chi |
出版国别: | CN 530000 |
题名责任者项: | 景洪哥纳香杀烟草根结线虫活性成分研究/.李玥著/.徐俊驹指导 |
出版发行项: | 2019.05.25 |
载体形态项: | 51页:;+图表:;+30cm |
提要文摘: | 本文对景洪哥纳香(Goniothalamus cheliensis Hu)提取物及其化学成分毒杀烟草根结线虫的活性进行研究。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景洪哥纳香,我们研究了景洪哥纳香叶、茎的提取物及其化学成分对烟草根结线虫毒杀活性。本实验利用甲醇对景洪哥纳香叶、茎分别提取,并对提取物进行毒杀南方根结线虫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景洪哥纳香叶、茎的甲醇提取物均有较强的杀线活性,在浓度50mg/mL,72小时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4.5%和61.7%;将景洪哥纳香叶、茎的甲醇提取物再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发现叶、茎的乙酸乙酯萃取物有较强的杀线活性,在浓度50mg/mL,72小时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7.1%和87.7%,而正丁醇萃取物杀线活性较弱,在浓度50mg/mL,72小时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5.4%和28.4%。 将活性较好的景洪哥纳香叶乙酸乙酯萃取物分离并进行活性追踪,用石油醚-丙酮等梯度洗脱得到5个部分,其中第4部分有较强的杀线活性,对该部分进行系统分离得到一个苯乙烯内酯类化合物6S-(5S-acetoxy)-7S, 8R-epoxystyryl-5,6-dihydro-2-py -rone,在浓度50μg/mL,72小时后校正死亡率为43.1%。将景洪哥纳香茎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分离得到7个部分,其中有4、6、7三个部分有较强的杀线活性,对第6个部分进一步分离得到三个化合物,其中一个苯乙烯内酯类化合物(+)-isoaltholactone,在浓度50μg/mL,72小时后校正死亡率为100%,两个甾醇类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β-谷甾醇,在浓度50μg/mL,72小时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0.0%,37.9%。对第7个部分进一步分离得到三个化合物,分别为Digoniodiol,Goniothalamin oxide和(7S,8R)-7,8-dihydroxyl cheliensisin A,其中一个苯乙烯内酯类化合物Digoniodiol,在浓度50μg/mL,72小时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0.4%。由上可知,苯乙烯内酯类化合物可能是景洪哥纳香杀线虫活性的物质基础。 为更好的揭示苯乙烯内酯类化合物的杀线活性及构效关系,我们将景洪哥纳香叶、茎活性较弱的部分进行了系统分离,利用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从该植物的叶中又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8-Hydroxy-6-methoxy-3-npentylisocoumarin、Goniothalamin、Ent-kaur-16-en-19-oic acid、goniothalane-III*。从茎又分离得到化合物分别为:邻苯二甲酸-双( 2’, 乙基庚基)酯、goniothalane-I、goniothalane-II、Ent-kaur-16-en-19-oic acid、8-Hydroxy-6-methoxy-3-npentylisocoumarin、goniothalane-III*、6S-(5S-acetoxy)-7S, 8R-ep -oxystyryl-5, 6-dihydro-2-pyrone、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其中goniothalane-I、goniothalane-II、goniothalane-III是新化合物。 对景洪哥纳香中杀线活性较弱的部分进行分离,得到了具有中等杀线活性的化合物Goniothalamin,校正死亡率在浓度50μg/mL,72小时后为44.9%。本实验中景洪哥纳香茎、叶甲醇提取物都有较强活性,且活性成分基本集中于乙酸乙酯部分,景洪哥纳香茎、叶共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选取其中量大的12个化合物分别对烟草根结线虫进行杀线活性筛选,发现其杀线活性成分多为苯乙烯内酯。以上研究为研究苯乙烯内酯的构效关系打下基础,也证明了景洪哥纳香具有进一步开发植物源杀线剂的潜力,也为该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
并列题名: | Nematicidal activity against Meloidogyne incognita of Goniothalamus cheliensis Hu eng |
题名主题: | 景洪哥纳香 化学成分 烟草根结线虫 杀线活性 学位论文 |
中图分类: | S435.72-533 |
个人名称等同: | 李玥 著 |
个人名称次要: | 徐俊驹 指导 |
团体名称等同: | 云南农业大学 授予 |
记录来源: | CN YNAUL 20200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