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价格: | CNY20.00 (估\呈缴)学位论文 |
---|---|
作品语种: | chi |
出版国别: | CN 530000 |
题名责任者项: | 楚雄传统发酵豆豉高产蛋白酶微生物筛选、应用及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牛刚著/.朱仁俊,胡永金指导 |
出版发行项: | 2023.6.15 |
载体形态项: | 110页:;+图表:;+30cm |
一般附注: |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学号2020210097 |
提要文摘: | 豆豉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发酵大豆调味食品,因其兼具营养性和功能性,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青睐。不同地域及加工工艺不同,豆豉在品质和风味上有较大的差别。云南楚雄传统豆豉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独特的口感风味、兼具提高人体免疫力等作用,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云南楚雄传统豆豉的加工多为自然发酵,存在关键风味物质不稳定,生产难以调控,开放式发酵环境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等问题。本论文以云南楚雄传统豆豉为原料,筛选高产蛋白酶菌株并对其生长特性、稳定性及其发酵特性进行研究;在以上基础上,选取三株优势高产蛋白酶菌株进行混合制备直投式豆豉发酵剂,并将其应用于豆豉发酵,优化了豆豉的生产工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对直投式发酵豆豉的理化指标、微生物、色泽、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并对品质及风味进行相关性分析,为云南楚雄传统豆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持。主要结论如下: (1)对云南楚雄传统发酵豆豉中高产蛋白酶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初筛、复筛、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获得6株高产蛋白酶菌株,Bacillus subtilis(X9)、Kurthia gibsonii(X14)、Bacillus velezensis(X19)、Meyerozyma smithsonii (J8)、Meyerozyma caribbica(J13)、Aspergillus tamarii(M24),6株高产蛋白酶菌株中细菌3株,酵母菌2株,霉菌1株。对6株高产蛋白酶菌株进行生长特性研究,研究发现M24、J8、J13三株菌耐盐能力最强,最高盐耐受浓度为12%;M24产蛋白酶能力最强,在72 h蛋白酶活力可达到423 U/g,是所有筛选菌株中产酶能力最高的。X9在3株细菌中稳定性最强,并且产蛋白酶能力也较高,J13在两株酵母菌中产蛋白酶能力最高,因此,X9、J13和M24三株菌株更适合于进行进一步的混合菌种发酵研究。 (2)对X9、J13和M24菌株进行混合配比工艺优化,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M24为32 ℃,X9为36 ℃,J8为28 ℃接种蒸熟大豆发酵48 h,以蛋白酶活力为指标,最佳配比为:M24(1×106 CFU/mL):X9(1×107 CFU/mL):J8(1×107 CFU/mL)为3:1:2制备菌悬液,于32 ℃发酵48 h,产蛋白酶活力高达434 U/g。利用优化后的菌悬液制作发酵剂,以三株菌活菌数为评价标准,最佳工艺为:混合菌悬液接入量4 %、半固态培养基水分含量为80%、摇床培养温度32 ℃、时间为3 d,该条件下培养M24活菌数对数值达到8.80、X9达到9.07、J13达到8.37,随后冻干制作成菌粉用于豆豉发酵。以蛋白酶活力为指标进行制曲工艺优化,最佳工艺条件为:菌粉接种量为0.60%,制曲温度(B)为33 ℃,制曲时间为3 d,相对湿度为86.00%时,蛋白酶活力可达到373 U/g。以氨基酸态氮含量和感官评分作为评价指标,后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食盐添加量为7.00%,发酵温度为为33 ℃,发酵时间为8 d时,此时豆豉中氨基酸态氮含量最高,为0.82g/100g,感官评分为86.33分。 (3)对混合菌种发酵剂发酵豆豉过程中的微生物、基本营养组分及风味物质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微生物在S2时出现了显著增长,此时细菌总数对数值为7.69,乳酸菌总数为2.47,霉菌总数为8.29,酵母菌总数为7.81,乳酸菌总数相比较而言数量较少,随后开始下降;豆豉中基本品质成分具有显著的变化,蒸熟大豆(S0)水分含量为58.47%,在制曲时期水分含量逐渐下降,在制曲完成时(S2)水分含量为45.28%,在S3阶段因为洗曲后豆豉吸收水分导致水分含量急剧上升到63.35%,直到发酵完成时(S5)水分含量为23.76%;总酸含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到发酵结束时总酸含量为0.22 g/100g;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也明显下降,分别为5.77 mg/g和2.17 mg/g;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进行,豆豉的色泽逐渐加深,豆豉的L*、a*、b*值S0阶段与其它阶段具有显著差异,发酵明显改变了大豆色泽。氨基酸态氮含量比蒸熟大豆(S0)中的明显增多,到发酵结束时增加了0.43 g/100g;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在S2阶段达到最大值7.98 g/100g,到发酵结束时为0.32 g/100g;酶活力随发酵进行先出现增长,随后又出现下降;通过风味物质分析发现醛类、酯类、酮类、醇类和酚类是豆豉发酵过程中主要的风味化合物,随着发酵时间延长,豆豉风味物质逐渐增多,到发酵结束时,风味物质趋于稳定。 (4)对豆豉发酵过程中品质形成相关因素建立多重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豆豉品质指标中大部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色泽、豆豉理化成分、游离氨基酸和风味物质之间具有显著的影响,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作用。 |
并列题名: | Screening and Application of High-yielding Protease Microorganisms in Traditional Fermented Douchi in Chuxiong and Its Quality Formation Mechanism |
题名主题: | 楚雄豆豉 菌株筛选 混菌发酵 工艺优化 风味分析 品质形成机理 学位论文 |
中图分类: | TS214.2-533 |
个人名称等同: | 牛刚 著 |
个人名称次要: | 朱仁俊 指导 |
个人名称次要: | 胡永金 指导 |
团体名称等同: | 云南农业大学 授予 |
记录来源: | CN YNAUL 20240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