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价格: | CNY20.00 (估\呈缴)学位论文 |
---|---|
作品语种: | chi |
出版国别: | CN 530000 |
题名责任者项: | 大豆玉米间作对坡耕地红壤团聚体中真菌群落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杨继芬著/.李永梅指导 |
出版发行项: | 2023.5.24 |
载体形态项: | 49页:;+图表:;+30cm |
一般附注: | 资源与环境学院, 学号2020210249 |
提要文摘: | 云南省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贫瘠、作物产量低下,良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土壤抗蚀性,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和土壤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坡耕地红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大豆单作(DD)、玉米单作(MM)、大豆玉米间作(MD)、裸地(CK)四个处理,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真菌群落结构与酶活性的变化,并探讨真菌群落、酶活性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以期为提升坡耕地土壤肥力、保障土壤健康、减少水土流失以及促进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 (1)不同种植模式下总径流量和总产沙量大小排序为CK>DD>MM>MD,MD模式下的径流总量较DD、MM、CK分别减少51.57%、45.21%和29.56%;泥沙总量分别减少53.76%、64.23%和72.06%。 (2)MD处理显著提高了2-1 mm粒径的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含量,分别较DD提高11.9%、51.1%、16.5%,较CK处理提高29.2%、57.5%和29.1%。 (3)不同种植模式下各个生育期表层土壤均以>0.25 mm粒径团聚体为主,MD处理均显著提高机械性大粒径团聚体和水稳性大粒径团聚体的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R0.25表现为间作>单作>裸地。 (4)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随生育期的推移而增加,在作物成熟期含量最高。间作显著提高了2-1 mm、1-0.25 mm粒径团聚体中的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及<0.25 mm粒径团聚体酸性磷酸酶活性。RDA表明2-1 mm粒径中的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与速效磷、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1-0.25 mm粒径中的酶活性与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含量显著正相关,<0.25 mm粒径中的酶活性与碱解氮、速效磷显著含量相关 。 (5)与CK、DD、MM处理相比,MD处理提高了2-1 mm和1-0.25 mm团聚体中真菌群落的Chao1指数和OTU数。MD处理2-1 mm和1-0.25 mm团聚体中的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较DD提高了85.7%、133.3%,较MM提高了194.1%、69.7%;2-1 mm和1-0.25 mm团聚体中壶菌门(Chytridiomycotal)相对丰度较MM提高了20.0%、333.3%%;三个粒径团聚体中毛壳均属(Chaetomium)相对丰度较MM提高了68.7%、80.0%、53.2%;2-1 mm团聚体中被孢霉菌门(Mortierellomycota)和被孢霉菌属(Mortierella)的相对丰度较MM处理分别增加了60.0%、72.4%。PCoA分析显示,真菌群落结构不同粒径粒径间、不同种植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全氮与α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热图表明团聚体中的担子菌门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碳显著相关。 (6)相关性分析表明团聚体稳定性指标R0.25、MWD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相对丰度、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Shannon、Chao1指数显著相关。说明真菌群落与酶活性对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大豆玉米间作改变了真菌群落结构,增加了大团聚体中的真菌多样性,显著提高大粒径团聚体中的酶活性,且真菌群落及酶活性与团聚体稳定性显著相关。 |
并列题名: | Effects of soybean and corn intercropping on fungal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sloping red soil aggregates eng |
题名主题: | 间作 坡耕地 红壤 团聚体 真菌群落 酶活性 学位论文 |
中图分类: | S157-533 |
个人名称等同: | 杨继芬 著 |
个人名称次要: | 李永梅 指导 |
团体名称等同: | 云南农业大学 授予 |
记录来源: | CN YNAUL 20240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