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价格: | CNY20.00 (估\呈缴)学位论文 |
---|---|
作品语种: | chi |
出版国别: | CN 530000 |
题名责任者项: | 云南石漠化旱地苹果园生草对土壤微域及理化性状的影响/.代云芬著/.李永梅指导 |
出版发行项: | 2022.12.28 |
载体形态项: | 50页:;+图表:;+30cm |
一般附注: | 资源与环境学院, 学号2019250062 |
提要文摘: | 蒙自市是云南省红河州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的重点布局区域之一,被列为云南省第三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苹果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成为蒙自市西北勒乡实施产业脱贫的有力抓手。果园生草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土壤管理措施,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果树生长发育和农户增产增收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但不同类型杂草与不同种类果园合理搭配、适时种植及生产效益还缺乏系统研究。 本研究通过田间生草试验,分析人工生草对当地苹果园田间环境的改善作用,以期为该区苹果园生草覆盖后的果园科学管理和苹果园杂草覆盖合理搭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实现苹果园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黑麦草、白三叶、鸭茅草生物量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性,其中生物量最高的是黑麦草,高达26440 kg/hm2,最低是鸭茅草,生物量为12171 kg/hm2,且黑麦草与鸭茅草生物量差异显著,差值为2.17倍。 (2)果园生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率,且影响程度与生草种类、生草时长、土壤深度有关。在0-30 cm深度土壤,黑麦草种植12个月后降低了下坡位土壤含水率(降幅8.4%),鸭茅草种植12个月后显著增加了0-30 cm土壤含水率(增幅为6.2%),鸭茅草种植13个月后显著降低了上坡位、中坡位0-30 cm土壤的含水率(降幅分别为7.6%和5.9%);白三叶种植13个月后上坡位30-60cm土壤层含水率降低7.1%。三种草种植12个月后,0-30 cm深度鸭茅草、白三叶、黑麦草土壤含水率分别为40.7%、37.3%、35.4%(最大差异1.15倍),30-60cm深度鸭茅草、白三叶、黑麦草土壤含水率分别为44.4%、41.3%、43.4%(最大差异1.07倍)。 综上可知,种植三种草对0-6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无显著影响;中坡位30-6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有增加趋势,鸭茅草增加效果最好;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有下降趋势;下坡位,种植12个月、13个月种植鸭茅草0-30cm土层含水率均增加,30-60cm土层种植三种草含水率均增加,鸭茅草增加最大。 (3)苹果园生草可减缓土壤温度变化,能影响5、15、25 cm土层的温度,且这种影响会因土壤深度及地表温度的差异效果并不一样。在5 cm的土层,鸭茅草在12:00、16:00、18:00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降幅分别为18.9%、17.5%、15.1%),黑麦草、白三叶、鸭茅草在14:00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降幅分别为11.5%、8.9%、16.7%);在15 cm的土层,鸭茅草在18:00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降幅(6.6%);在25 cm的土层,黑麦草在16:00显著降低了25cm深度土壤的温度,降幅为13.0%。在5 cm 深度12:00黑麦草、白三叶、鸭茅草处理的土壤温度分别为16.3℃、15.2℃、14.7℃,差异为110.88%,表明在5 cm土层的温度变化明显。 (4)果园生草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黑麦草、白三叶、鸭茅草处理相对于清耕土壤pH显著降低了3.8%、6.9%、4.3%,有机质含量增幅分别为72.0%、111.0%、236.4%,土壤全K含量分别降低39.3%、36.1%、40.8%,表明生草果园的初期存在草与果树争肥的问题;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黑麦草、白三叶、鸭茅草处理相对于清耕降幅为10.5%、12.5%、9.9%。此外,黑麦草和白三叶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K含量增幅为23.7%、48.1%。 综上所述,三种种植模式(黑麦草、白三叶、鸭茅草)均改变了田间环境(含水率及温度),降低土壤pH及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果树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鉴于蒙自市西关勒乡水资源严重缺乏,极大地制约了当地果树生长,而种植鸭茅草对土壤保水作用相对更好,因此,鸭茅草种植模式可在蒙自市西北勒乡的苹果园推广种植。 |
并列题名: | Effects of Grass Growing in Apple Orchard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Dryland of Yunnan on Soil Microdomain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eng |
题名主题: | 果园生草 苹果 土壤环境 土壤理化性质 矿质营养 学位论文 |
中图分类: | S153.4-533 |
个人名称等同: | 代云芬 著 |
个人名称次要: | 李永梅 指导 |
团体名称等同: | 云南农业大学 授予 |
记录来源: | CN YNAUL 20240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