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价格: | CNY20.00 (估\呈缴)学位论文 |
---|---|
作品语种: | chi |
出版国别: | CN 530000 |
题名责任者项: | 间作影响坡耕地红壤肥力及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芦美著/.范茂攀指导 |
出版发行项: | 2023.5.29 |
载体形态项: | 61页:;+图表:;+30cm |
一般附注: | 资源与环境学院, 学号2020210235 |
提要文摘: |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云南省坡耕地红壤质量下降。合理的间作不仅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也能增强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为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马铃薯单作、玉米大豆间作、玉米马铃薯间作5个处理,分析各作物在不同生育期(玉米:拔节期、抽雄期、成熟期;大豆:分枝期、结荚期、成熟期;马铃薯:幼苗期、盛花期、成熟期)时不同种植模对作物非根际土的养分、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酶活性、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指标的影响。此外,在各作物的第二个时期测定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根际土的养分、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酶活性、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指标的影响以及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玉米拔节期、大豆分枝期和马铃薯幼苗期,各作物的间作模式相比其单作模式未能显著增强非根际土团聚体稳定性,但间作马铃薯的玉米相比玉米单作可显著增加非根际土的脲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此外,非根际土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5)和团聚体体稳定性主要受>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的影响。 (2)在玉米抽雄期、大豆结荚期和马铃薯盛花期,种植模式对非根际土酶活性(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以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增加效果高于各作物的第一个生育期,马铃薯间作相比于马铃薯单作显著降低了原囊霉属的相对丰度。此外,在玉米抽雄期、大豆结荚期和马铃薯盛花期,各作物的间作模式相比其单作模式根际土的酶活性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的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增加,马铃薯间作相比其单作显著增加了AMF群落的α指数(Chao1、Shannon)以及巨孢囊霉属和盾巨孢囊霉属的相对丰度。结构方差模型分析表明,种植模式是通过直接影响有机质和过氧化氢酶之后间接的影响团聚体质量直径,通过直接影响易提取球囊霉素和蔗糖酶之后间接的影响R0.2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巨孢囊霉属是影响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 (3)在玉米、大豆和马铃薯的成熟期,除间作马铃薯的玉米相比玉米单作模式未能显著增强团聚体稳定性外,其余的间作模式相比其单作模式均可显著增强团聚体稳定性,且间作的玉米和马铃薯相比其单作均可显著增加酸性磷酸酶活性。非根际土的R0.25和团聚体稳定性主要受脲酶和>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的影响。 (4)玉米与大豆、马铃薯间作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4、1.34,有间作产量优势。 综上所述,在玉米抽雄期、大豆结荚期和马铃薯盛花期,以及各作物的成熟期,各作物的间作模式相比其单作模式均可增加非根际土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以及增强团聚体稳定性,且玉米与马铃薯间作处理改善作物非根际土的养分含量、提高酶活性、以及增强团聚体稳定性的效果最好。 |
并列题名: | Study on the effect of intercropping on red soil fertility and aggregate stability in sloping farmland eng |
题名主题: | 间作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 酶活性 AMF群落 土壤团聚体 学位论文 |
中图分类: | S157-533 |
个人名称等同: | 芦美 著 |
个人名称次要: | 范茂攀 指导 |
团体名称等同: | 云南农业大学 授予 |
记录来源: | CN YNAUL 20240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