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价格: | CNY20.00 (估\呈缴)学位论文 |
---|---|
作品语种: | chi |
出版国别: | CN 530000 |
题名责任者项: | 杂交粳稻/大豆间作旱种模式与效应研究/.李俊杰著/.陈丽娟,李东宣指导 |
出版发行项: | 2023.5.22 |
载体形态项: | 42页:;+图表:;+30cm |
一般附注: |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学号2020210140 |
提要文摘: | 禾本科与豆科间套作是传统间套作中应用最为广泛和成功的组合,二者相互促进生长,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降低作物对化肥的依赖性,相关研究表明间套作系统增产优势明显。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施氮量与行比间作大豆对杂交粳稻旱作产量、品质和稻豆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滇型杂交粳稻品种‘滇禾优615’和大豆品种‘云黄13’为试验材料开展两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不同施氮水平A1(5 kg/亩)、A2(10 kg/亩)、A3(15 kg/亩), 副区为稻/豆间作不同行比B1(4:4)、B2(4:2)、B3(4:1),保护行内分别设置稻豆的单作; 分析评价杂交粳稻/大豆间作对作物生长发育、光资源利用、产量和品质等的系统影响,筛选不同处理下稻豆间作旱种的最佳组合模式。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杂交粳稻和大豆的间作旱种在高海拔地区试验示范整体长势良好,稻豆生长发育正常,9种处理稻豆综合产量的高低排序A2B3>A3B2>A1B2>A1B3>A2B2> A2B1>A3B3>A1B1>CK>A3B1,产量最佳模式A2B3的稻豆总产量合计622.7 kg/亩,其中稻谷产量为506.88 kg/亩,大豆产量为115.83 kg/亩。从稻豆综合产量看,A3B2和A1B2亦是较好的间作模式,其稻豆综合产量分别为565.98 kg/亩、554.96 kg/亩。 (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的蛋白质含量持续上升,直链淀粉和食味值持续下降,但整体变幅不大,其中A3B3的蛋白质含量最大为7.33%,A1B2的直链淀粉含量最高为15.33%,A1B3的食味值最大为79。随着行数的减少,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都先减少后增加,前两者的排序为B1>B3>B2,后者为B3>B1>B2。 (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的株高和结实率先升后降,排序为A2>A3>A1,其中A2B3的株高最高为109.51 cm,稻的穗长先降后升,穗重下降,大豆的株高和底荚高先降后升,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升高。随着间作大豆行数的减少,稻的花粉育性和结实率升高,这是稳产增收的生物学前提,其中A1B2的花粉育性最高为87.50%,A2B3的结实率最高为91.23%。 (4)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的剑叶长和宽先降后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面积先升后降,其中A2B3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最大为40.15,A3B2的叶面积最大为49.87 cm2。不同施氮量、不同行比、不同施氮量和行比间的互作对大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都有显著影响,三者对大豆的叶长和叶面积的影响很小。随着间作大豆行数的减少,大豆的叶宽表现为持续上升,叶绿素相对含量表现为持续下降,其中A1B2的叶宽最宽为7.52 cm,A2B1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最大为48.35。 (5)不同施氮量和行比对稻的根长、根重,大豆的根长、根瘤数和根瘤干重有极大的影响,对稻的根冠比和豆的根干重影响较小。整体上看,稻的根长中A2B2最大为14.23 cm,豆的根长中A3B2最大为37.23 cm;大豆根瘤数中CK最多为20.33个,排序为CK>A1B1>A3B3>A1B2>A1B3>A2B2>A2B3>A3B2>A2B1>A3B1。 (6)不同施氮量和行比稻/豆间作对杂交粳稻氮高效利用基因NRT1.1B的相对表达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相对表达量降低,随着间作大豆行数的增加,相对表达量升高。试验中所有处理的相对表达量与CK相比都表现为上调,其中A1B1处理的相对表达量最大,相较于CK提升了15.44倍,A3B3处理的相对表达量最小,相较于CK提升了2.26倍。 该研究初步构建出一套滇型杂交粳稻/大豆间作旱种模式,并为杂交粳稻/大豆间作有关生物学、农学、农业生态和经济效应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
并列题名: | Study on Upland Cultivation Pattern and Effect of Japonica Hybrid Rice/Soybean Intercropping |
题名主题: | 杂交粳稻旱种 大豆 间作 产量 NRT1.1B 学位论文 |
中图分类: | S511-533 |
个人名称等同: | 李俊杰 著 |
个人名称次要: | 陈丽娟 指导 |
个人名称次要: | 李东宣 指导 |
团体名称等同: | 云南农业大学 授予 |
记录来源: | CN YNAUL 20240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