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文摘: | 在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中,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投入规模巨大、覆盖面积广、农牧民受益最多的一项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但政策的外部性也同样影响着牧区、牧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第一期的工作成果进行必要的总结,需要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估,为下一期政策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借鉴依据。当前,国家对草原生态保护高度重视,对草原牧区实施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全面覆盖。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总结国内外有关生态补偿相关研究,以云南省草地2010到2016草地生态补奖为例,通过与相关数据资料为基础进行对比分析,以牧民视角出发对云南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简称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效益从生态、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相关资料显示,云南省草原生态环境自2011年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以来政策效益明显提高,从随机调查的130个有效牧户中,从牧民的主观性感知来评价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子女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情况,不难发现当地农牧民对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非常满意;通过监测数据显示生态效益出发不难发现自实施草原补奖政策以来,草原植被盖度不断加大、草群平均高度不断增高、牧草鲜草产量不断提升、可食牧草产量也不断增强,总体来看,云南省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以来生态效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草原生态环境逐年改善;在调研的130户当中有114户,通过无量纲化数据处理综合得分出现上升,即有87.7%的牧户经济效益趋势向好,说明草原补奖政策对于农牧户的经济指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另有16户,12.3%的农牧户的综合得分出现了下降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农牧户家庭劳动力不足或畜牧业收入(包括生态补助)以外无其他收入,导致经济指标出现下降的现象。总的来说,从农牧民视角出发,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区、农牧户的经济相关指标正向影响显著,政策的实施获得了很好的成效。虽然政策的实施缓解了草原的进一步退化,但草原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云南省的畜牧产业结构因为实行了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等措施而得以优化,虽然在思路与途径方面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了牧区劳动力冗余等问题,制约了农牧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尽管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标准样板化、农牧业科技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完善法律及监督制度、建立生态补奖公众参与制度、发展农牧科技等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期望能为完善云南生态补奖政策以及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